数字技术赋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发布时间:2025-10-29 09:00:18 湖北省神农架天昊机械有限公司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与“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正迎来以数字技术突破传统教学边界的新契机。在此背景下,体育所蕴含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与家国情怀,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口头讲解或文字呈现,而是借助数字工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内化的生动体验。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既是响应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体育思政育人瓶颈、推动传承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举措。

走好数字赋能“融合步”,系统构建多维度教学资源库

其一,院校可联合党史研究机构、体育博物馆等单位,运用3D扫描、AI修复等技术,对中央苏区第一次体育运动大会、女排夺冠经典赛事影像等珍贵史料进行数字化复刻,形成可交互、可追溯的红色体育数字档案。同时,开发“红色体育地图”,标注全国重点红色体育遗址坐标,并通过大数据收集信息,以图文影音多感官方式让学生感受体育与家国命运的紧密联系;对接体育产业前沿动态,结合电竞体育、智能健身等新兴领域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地图上实时更新红色体育体验场所,确保资源库的时代性与开放性。

其二,应结合不同体育项目属性,打造思政教育系列课,通过数字技术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传统武术项目具有“刚柔并济、尊师重道”的特点,可借助AR技术挖掘其富含的“文化自信、武德修养”思政价值,当学生扫描某一武术动作对应的二维码时,不仅会展现动作要领,还会解析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并辅以武术大师坚守传承的纪录片片段升华认知。此外,学校需设置一定的奖项荣誉,鼓励师生上传原创数字教育资源,如以体育精神为专题的微视频、与近期体育赛事结合的思政教学课件等,让师生共同推动教学资源库实时更新与持续丰富。

走好模式创新“突破步”,系统打造交互式育人新范式

其一,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环境模拟与触觉反馈等技术,还原重大体育历史事件。以“乒乓外交”场景为例,可利用VR技术复刻1971年世乒赛赛场布局,再搭配环境模拟系统营造当时的场景氛围,学生借助触觉反馈设备,不仅能模拟中美运动员的击球互动、感受乒乓球运动的技术细节,还能沉浸式体验触发式剧情,如与美国运动员友好交流、接收外交人员讲解事件意义等。除此之外,在事件背景延伸部分,可让学生接收系统推送的同时期科技攻关故事、国内外局势分析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小球转动大球”背后的外交智慧与民族担当。

其二,基于大数据与AI算法,建立体育课程学习互动机制。具体而言,应通过问卷调查与运动数据分析,绘制学生“思政学习画像”,精准定制学习内容。如针对偏爱羽毛球且团队意识待提升的学生,系统推送双打赛事中体现默契协作的剪辑视频。同时,在课堂上嵌入分支剧情式互动,细化学习方案,如面对“判罚争议”场景时,若学生未选择尊重裁判决定而出现质疑过激的行为,系统将以“体育竞技的魅力在于公平与风度,合理申诉是权利,保持理性是素养”为核心进行点评,并为其安排体育规则教育微课。

走好思政建设“致远步”,系统构建全链条育人生态圈

其一,在教学实施阶段,利用智能手环、运动心率带、动作捕捉传感器等设备,采集直观反映学生在运动中的投入度、协作意愿与抗压能力等生理数据与运动表现。同时,可将设备投入到课堂互动环节中,记录学生在虚拟场景任务中的选择倾向、小组讨论的发言频率与观点立场。将这些实时数据同步传输至教学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为教师提供即时的教学调整建议,让思政教育精准落地,避免脱离实践、空洞说教。

其二,对于课后的评价反馈与知识应用,需从“知识掌握、精神体悟、行为转化”三个维度设置评判指标。例如,围绕红色体育历史、体育精神内涵设计情境化试题,根据答题准确率、任务完成质量来量化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过分析学生提交的体育思政学习心得、虚拟场景中的决策逻辑等,判断其对团队协作、爱国担当等精神的理解程度。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