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既是贯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也是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为深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注入了新动力。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工智能能够以智能化手段精准识别学生需求、高效整合资源、创设沉浸体验、推动动态反馈,使价值引领更润物无声,育人过程更精准高效,全面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从“融合设计”向“质效提升”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精准画像
教育要实现精准化、高效化,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特征的准确认知基础之上,而人工智能则为学生思政画像精准识别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在数据采集方面,通过课堂行为监测、在线学习行为分析、心理测评等智能感知技术,可构建覆盖表情、语音、交互、情绪等多维度学生学习特征数据体系。在数据分析方面,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学生的作业、讨论发言等文本表达内容,通过深层语义分析和情感分析识别其价值观倾向;基于知识图谱技术建立学科认知评估模型,可量化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利用时序神经网络分析学生学习行为规律,预测其学习状态变化趋势。借助对学生思政特征画像的深度洞察,教师可清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情感触点。依托人工智能引擎的强大匹配能力,依据学生专业背景和认知特点,从丰富的优质思政资源库中,主动为其推送契合度高的个性化案例、议题与阐释方式。例如,为工科生定向匹配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案例,为经管生侧重推送高质量发展下的责任担当故事等。同时,在数据加密、脱敏、最小可用原则下,也可确保隐私安全,最终达成大规模教学场景下的个性化教育引导,使课程思政真正入脑入心、润物无声。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资源建设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课程思政内容和资源产生方式,为教师构建更能满足需求、更加持续优化、更为内容精良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体系提供支撑,助力课程思政教学实现“原理深度”与“表达温度”的有机统一。在课程思政内容生成方面,人工智能可辅助教师深入解析课程思政的核心内涵、关键概念与逻辑脉络,与专业教学内容实现智能化适配。依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进度以及具体的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元素映射关系,人工智能还可围绕课程思政目标自动生成高度匹配的个性化理论阐释材料、通俗化解读案例、可视化知识图谱以及启发式思辨问题。在课程思政资源建设方面,人工智能可持续追踪、融合权威文献数据库、主流媒体平台、红色文化宝库、典型模范事迹库等海量优质资源,依据教学目标与实时学情,对多途径信息进行智能解构、语义重组与价值标注,构建起逻辑清晰、主题聚焦、形式生动的课程思政智能资源库,实现“人找资源”向“资源适配人”的有效转变。人工智能还能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实时学习,根据学生对推送内容的反馈,动态优化资源推送策略与内容组合形态,确保课程思政资源供给持续、迭代更新、常学常新。人工智能构筑的高效运转、内生优化的智能化内容供给生态,使课程思政“活”起来、“近”起来、“亲”起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驱力,显著强化了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穿透力与共鸣度。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交互创新
人工智能有助于创设融合多元交互形式、高度仿真与深度沉浸体验的教学情境,为增强课程思政的情境感染力、互动体验感与实践引导力开辟新路径,使价值引领更生动、更深入人心。基于自然语言处理与智能对话技术,可建立课程思政虚拟助教与答疑系统,为学生持续提供陪伴式学习支持,有效拓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时空范围,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无空档期、解惑不间断。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人工智能还能将抽象的价值观理论和宏大叙事转化为学生可身临其境、亲身参与的鲜活生动场景。比如,可组织学生“走进”重大装备制造现场,近距离体会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重返”历史紧要关头,切身感悟家国至上的重要抉择。这种沉浸式的亲历体验,有助于价值观念的形象化演示并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推动其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从表层认知走向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转化。借助高度拟真的人机对话训练系统,人工智能可以创设涉及社会热点和职业伦理等复杂情境的价值冲突场景,使学生在安全环境中反复进行价值判断、立场选择与行为演练。学生在与智能体的实时对话或协同决策中,可锻炼并提升明辨是非、化解矛盾、坚守原则的实践能力,促使价值认知逐步内化并体现在行动决策中。将情境创设、深度互动与实践转化相结合,有利于形成从感知认知、理解认同到行为践行的渐进式育人路径,使课程思政更具活力、更易引发共鸣、更能指导实践,确保学生在深入参与中自觉认同并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展现技术赋能下价值引领模式的提升和创新。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人工智能通过建立过程跟踪、常态监测与动态优化的课程思政科学评价机制,为深化课程思政评价改革提供了新途径。借助大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技术,可全面记录与综合分析学生在课堂互动、问题回答、协作学习、观点表达、情感反馈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有效把握其心理特征现状与发展趋势,为每名学生建立包含认知发展、态度变化、能力提升与价值内化等维度的动态化个性化成长档案。依托智能系统的深度分析能力,不仅能发现学生在价值认知中的共性需求与新的成长点,更能结合教学目标与育人规律,提出目标明确、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与优化策略,并智能生成个性化改进方案。比如,为理解不足者补充深度分析任务,为情感认同薄弱者提供强感染力素材与活动等。这些信息还可融入后续教学设计与资源推送环节,教师可据此快速调整教学重难点、优化互动形式、补充适配资源,系统也能随之同步修正学习路径和内容供给策略。基于实时数据的“评价-诊断-干预-再评价”高频闭环运作,可实现育人过程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结果导向”向“发展导向”的深刻转型。人工智能赋能的智能评价与动态闭环体系,可让评价真正成为推动学生价值认知深化、能力素养提升、德行塑造精进的赋能工具,实现思政育人过程的持续深化与效果提升。
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跨科融通
人工智能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深度应用,正驱动课程思政育人范式在多学科领域融通。人工智能可精准识别专业课程知识图谱中的价值映射点,并智能关联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前沿科技发展趋势等核心价值元素。这种基于深度语义理解的知识融合与价值锚定,可使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实现化学键合式“分子级融合”。比如,在解析芯片制造核心技术时,能同步关联其背后的科技自立自强精神、大国工匠品质以及国际竞争中的国家安全观;在探讨生态治理方案时,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学原理、绿色发展理念有机贯通。这种基于知识本质关联的跨域融合教学,可有效引导学生建立起系统的、辩证的、扎根国情的认知框架和价值判断能力,使其深刻理解专业知识蕴含的时代价值与历史使命,从而在知识习得过程中同步完成对科学精神、专业伦理、家国情怀的深层内化与自觉认同。
总之,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思政建设,通过知识逻辑与价值逻辑同频共振,为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贡献了契合时代要求、富有技术张力的创新解决方案,有力支撑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育人目标。未来,要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通过智能化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育场域等方式,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质增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单位:苏州城市学院。课题信息:师范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和模式研究(课题编号:C20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