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娃哄睡着打开宝宝巴士想预习下儿歌,开屏广告直接弹出"三女共侍一夫"的辣眼画面——
这届宝妈的崩溃,往往来得比娃的哭闹还猝不及防。
宝宝巴士“翻车”
两亿家长慌了
近日,不少宝妈在社交平台炸开了锅。
有网友晒出截图,称自家娃常用的宝宝巴士APP开屏广告突然跳转至成人低俗内容,其中"三女共侍一夫"的宣传语搭配暴露画面,尺度大到让成年人都脸红。
:小红书网友
更让人气愤的是,广告跳转速度极快,孩子小手一划就可能点进去,根本来不及反应。
事件发酵不到24小时,宝宝巴士官方紧急致歉。声明里写得倒是诚恳:
"出现在APP上的问题广告为第三方平台接入,严重影响用户体验,我们深表歉意。"同时承诺将加强第三方广告审核,完善内容风控机制。
:宝宝巴士
但这番说辞显然没打动宝妈们。
评论区里满是"甩锅"声讨:"没你家APP点头,第三方广告能自己长腿跑进去?""合着你们只管收钱,审核是摆设?"
"这就像开幼儿园的把大门钥匙给陌生人,出了事说'是他自己要进来的',荒谬程度拉满。"
更有网友扒出,这已经不是宝宝巴士第一次出现跳转成人广告。。。
:小红书网友
在大家眼里,宝宝巴士不是普通APP——它是号称服务2亿家庭、主打0-6岁儿童启蒙的"育儿神器"。
从儿歌动画到早教游戏,无数宝妈把它当成带娃辅助工具,如今却在"儿童专属"的界面里藏着成人擦边内容,这种落差感足以让家长们集体破防。
有人无奈调侃:"以前担心娃看动画片上瘾,现在得担心娃看广告学坏,当家长真是越来越难了。"
从“育儿顶流”到“广告困局”
其实回溯宝宝巴士的发展史,它能成为"国民级育儿APP"并非偶然。
2010年成立之初,它就精准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浪潮下的育儿需求,以"快乐启蒙"为口号,推出一系列画风可爱、内容简单的儿歌和动画。
《宝宝巴士儿歌》《宝宝学颜色》等产品凭借低门槛、高适配性,迅速占领各大应用商店榜单,甚至火到了海外市场。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宝宝巴士全球月活用户突破3亿,仅国内就覆盖超2亿家庭。
它的定位也从单纯的"儿歌播放器"拓展为综合性儿童启蒙平台,涵盖语言、数学、艺术、安全等多个领域,甚至推出了实体玩具、绘本等衍生产品。
:宝宝巴士
在很多家长眼里,"宝宝巴士"四个字几乎等同于"安全、健康、适合孩子"的代名词。
但鲜少有人注意到,这个"育儿顶流"早已深陷"广告依赖"的泥潭。
根据其母公司宝宝巴士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广告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68.7%、72.3%和69.5%,是毫无疑问的"营收支柱"。
而这些广告中,第三方平台接入的广告又占了大头——毕竟自主开发广告内容成本高、效率低,第三方广告合作才是"轻资产高回报"的最优解。
宝宝巴士目前开屏广告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面对全网声讨,宝宝巴士只敢说"加强审核",却绝口不提"放弃第三方广告"。
对它而言,广告收入就像空气和水,一旦切断,整个商业模式都可能崩塌。
如果宝宝巴士停止第三方广告,仅靠付费会员和衍生产品,营收至少要缩水一半,上千人的团队运营都会成问题。
"骂归骂,生意还得做",这或许就是宝宝巴士看似"敷衍致歉"背后的现实考量。
用户苦“窗”久矣
宝宝巴士的广告风波,不过是整个APP广告乱象的冰山一角。
如今打开手机,广告已经无孔不入:开屏广告要等3秒,视频开头有60秒"会员免广告"提示,就连下拉刷新页面都能看到"摇一摇领红包"的诱导按钮——
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滑动,似乎都在被广告"精准算计"。
更让人糟心的是,这些广告不仅多,还"花样百出"地搞猫腻。比如最近被吐槽的"广告鬼秤":
明明显示"5秒后可关闭",结果倒计时结束又跳成"3秒",来来回回能折腾半分钟;还有"摇一摇广告",手机稍微晃一下就自动跳转。
甚至连导航软件都开始推"车道级广告",让人分不清是导航还是广告。
:百度地图
最离谱的是,一些APP还深谙"人性弱点",把广告打到了未成年人和特殊群体身上。
美柚、宝宝树这类母婴软件,竟然通过孕妈账号给准爸爸推送"同城交友""寂寞可约"的色情广告,引发家庭矛盾;
某款幼儿识字APP里,孩子解锁游戏道具要看广告,弹窗却赫然是衣着暴露的"交友软件"宣传;
在"宝宝看"栏目里,点击"免费动画"链接,跳出来的竟是充斥着低俗内容的色情小说网站。
:微博
就连主打"学习辅助"的教育类APP也没能幸免。
小猿搜题、作业帮曾先后陷入"涉黄风波",有学生在搜题时发现评论区藏着低俗言论;
"阿凡题"APP里更是惊现"可怜身上衣正单,宾馆之中男女欢"的歪诗,插入的广告软件甚至直白标注"含有轻微色情内容或裸露"。
这些本应是"知识殿堂"的平台,却成了低俗内容的"传播渠道",实在让人不寒而栗。
要知道,未成年人的三观尚未定型,自制力和辨别能力都远不如成年人。他们可能分不清广告和真实内容的区别,也容易被低俗信息误导。
孩子的世界就像一张白纸,你给他们看什么,他们就会画什么。
如果连启蒙APP都充满擦边广告,我们又怎能指望他们健康成长?
别让广告毁掉"数字童年"
说到底,APP广告本身不是原罪——毕竟企业要盈利,免费产品靠广告变现也合情合理。
但盈利的前提,应该是守住底线:不能把广告变成"牛皮癣",更不能把主意打到未成年人身上。
宝宝巴士的道歉声明里说"用户体验是我们的核心追求",可如果连最基本的内容安全都做不到,再动听的口号也只是空谈。
或许这场风波能给整个行业提个醒。
广告审核不能只靠"网友举报",平台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监管部门也该加大力度,对低俗、涉黄广告"零容忍";
而我们作为家长,除了吐槽和维权,也要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毕竟再智能的APP,也替代不了父母的引导和教育。
孩子的数字童年,真的经不起这么"霍霍"。
发布于:广东